流行性乙型脑炎(简称乙脑)的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,故名日本乙型脑炎。1939年我国科学家分离到乙脑病毒,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,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。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,经蚊传播,多见于夏秋季。临床上急起发病,有高热、意识障碍、惊厥、强直性痉挛和脑膜 刺激征等,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,属于血液传染病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:乙脑病毒具较强的嗜神经性,对温度、乙醚、酸等都很敏感,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,在鸡胚、猴、肾及Hela细胞中可以生长并复制,适宜在蚊内繁殖的温度为25℃~30℃。 ...[展开]
疾病别称:流行性乙型脑炎 | 发病部位:颅脑神经 |
挂号科室:神经内科 | 治疗周期:3-7周 |
多发人群:无特发人群 | 传播途径:经蚊传播 |
常见病因:乙脑病毒感染。 | |
临床表现:表情淡漠、不自主运动、肠麻痹、痴呆、抽搐、喘息、大小便失禁、呆滞、单瘫等。 |
乙型脑炎,患者已经昏迷不醒一个月了,目前在做高压氧恢复,但是效果不好,没有意识,没有自主呼吸,怎么办啊,有没有什么好点的特效药。 [查看详情]
男宝4岁,病毒性脑炎,现已在康复中心,昨晚扎穴位针后,今天身上不停的颤抖,怎么回事?没有啥问题吧? [查看详情]
儿子得了脑炎,住院治疗后,颅压恢复正常,白细胞指数下降,但还没恢复正常,磁共振检查后,医院认为符合出院要求,出院回家,并开有地塞米松服用,每天四粒。回家后第三天,出现膝关节和脚腕关节疼痛现象,停药一天。今日血常规检查,白细胞又高达17。 [查看详情]
copyright © 2012-2024 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-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