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好评

  • 中评

  • 差评

服务态度
专业水平
回复速度

暂无医生回答,是否关闭本次聊天对话?

干眼病 干眼病症状 干眼病治疗 干眼病护理 咨询医生 相关疾病: 白内障青光眼

疾病百科 > 五官科 > 眼科 > 干眼病

长期使用视频终端设备的人群要小心干眼病

  现在的生活水平不是以前可以比的,经常接触和使用视频终端(即手机、电脑、电视等含有电子屏幕的设备)的人群就尤其要小心干眼病,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眼睑干涩、有异物并且总觉得很疲劳等等症状,就要小心干眼病了。热心小编总是不留余力的讲各种疾病病因和症状讲得清清楚楚,目的还是希望大家能早发现早治疗,Let’s go。

  一、干眼病的病因与预防

  正常情况下,眼睛的泪腺会分泌泪液,湿润眼球。但用眼太专注如长时间面对电脑,眼睛会因过度专注而减少眨眼次数。眨眼有利于泪腺分泌眼泪,有利于角膜表层的泪液膜的均匀分布,保持眼球表面的清洁和湿润。眨眼少了,分泌的眼泪少了,眼球就会因湿润度不够而出现干涩、不舒服。若长时间在空调房间里,湿度低、空气不流通,就更加速了泪液的蒸发,从而诱发干眼症。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,因为每天要面对电脑操作,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眨眼次数大大降低,泪水分泌也随之减少,加上荧屏光线的辐射,平时靠泪水滋润的角膜因此变得干燥不堪,就会出现眼痛、有异物感。而一般的滴眼液,常含有防腐剂、抗生素,非但不能改变泪液分泌减少的症状,如长期使用还会对眼睛造成一定的损害。

  干眼症的表现主要有:眼睛发干、痛痒、眼疲劳、异物感等。专家介绍说,通常情况下这些症状并不严重,人们常常并不在意。但研究证明,眼睛长期干涩,对眼球的伤害是不可恢复的,干眼症患者角膜结膜上皮干燥,甚至出现干燥斑、纤维形成等,导致结膜炎和眼部感染,严重时甚至可造成失明,需引起重视,及时求医。

  日常生活中易引发干眼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:

  1.长期使用电脑及专注工作学习,使眨眼次数减少,泪液分泌减少;

  2.空调环境中眼球水分蒸发过快,另外在烟雾、紫外线、空气污染、高温环境中,也会增加泪液的蒸发,导致眼干;

  3.隐形眼镜是浮在泪液上的。

  戴隐形眼镜会加速泪液的蒸发,导致干眼症的发生;

  4.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,患干眼症者明显增多,因为泪液的产生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。泪液分泌减少使眼睛易受刺激,有时引起剧烈的流泪反应,即溢泪。

  绝经期、怀孕期、哺乳期等妇女因雌激素水平改变也易出现干眼症状。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糖尿病、白内障、青光眼和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、抗组胺药等也会使泪液分泌减少而发生干眼症状。

  如何有效预防干眼症?

  1.预防干眼症,首先要切忌“目不转睛”。要经常眨眼,眨眼至少要保证4~5次/分钟,频繁眨动眼睛是有利泪液分泌的。

  2.不吹太久的空调。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,并在座位附近放置一杯水,以增加周边的湿度。

  3.多吃水果、蔬菜、乳制品、鱼类等富含维生素的食品;多喝水对减轻眼睛干燥也有帮助。

  4.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睡眠充足,不熬夜。

  5.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计算机,注意中间休息。通常连续使用电脑超过1小时,应休息5~10分钟,向远方眺望,也可以做做眼保健操,让眼睛自然放松。

  6.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,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。

  7.房间光线较暗时,打开日光灯,缓解屏幕光线对眼睛的集中照射;周围环境的光线要柔和,计算机屏幕的亮度要适当,清晰度要好,桌椅的高度要和计算机的高度匹配。

  8.戴隐形眼镜时间不要太久。因为人的角膜所需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空气,而空气中的氧气一般是溶解在泪液中再被角膜吸收利用。长时间戴隐形眼镜,泪液的分泌和循环机能会减低。

  9.减少呆在空气污浊环境中的时间。

  1O.一旦出现干眼症状,要及时就医,通过补充人工泪液来改善症状。切记不能随意滴用其他的滴眼液,以免对眼睛造成损伤,加重病情引起眼部其他疾患。

  二、干眼病的治疗小妙招

  1、用牛奶洗眼,治疗干眼症很有效。

  将纱布折叠成小片,在牛奶中完全浸透,覆盖在眼皮上20~30分钟,能增强眼部肌肉活力,解除眼睛酸涩疲劳。

  2、按摩治疗。

  熨目法:黎明起床后,先将双手互相摩擦,待手搓热后用手掌熨贴双眼(闭着眼睛),反复三次以后,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的指端轻轻地按压眼球,也可以旋转轻揉。不可持续太久,也不可用力压揉,20秒钟左右即可。这个方法一来可以通过按压眼睑,促进睑板腺分泌物的排出,保证泪膜的质量防干眼,二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,消除眼疲劳。

  上班族的一点要注意爱护自己的眼睛,长期酸痛干痒的需要及时治疗,如有疾病问题可以咨询热心医生上的在线医生或者去医院及时就诊。


标签:干眼病,眼睛干涩

copyright © 2012-2024 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-19

联系我们网站地图

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