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,孩子喉咙痛,脸上身上皮肤好象还出疹子过敏了"这是我在门诊上遇到这个疾病最常听到的主述。那么这到底是个啥病呢?由于近期门诊上多有遇见,今天就来说说这个病。
猩红热由化脓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临床上具有发热、咽峡炎、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及疹退后明显脱屑等特征,少数患儿病后2~4周可由于变态反应导致风湿热,包括风湿性心肌炎、心内膜炎及心包炎,风湿性关节炎,以及急性肾小球肾炎。
传染源:急性期患者及健康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。猩红热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,患者的口咽部、鼻腔和唾液中含有大量细菌,至恢复期1~3周内仍具有传染性。
传播途径:主要通过鼻咽分泌物飞沫传播或直接密切接触传播,儿童集体机构及家庭是疾病传播的重要场所。
人群易感性:普遍易感,感染后机体可获得血清型特异性抗菌免疫,且较持久。但对于不同型别的链球菌及不同型别的致热毒素,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,故仍可重复患病。此病全年均可发病,多见于学龄前期学龄儿童,3岁以下婴儿少见。
临床表现:
典型的猩红热潜伏期1~7天,通常为2~4天。
(1) 从发病到出皮疹前,一般不超过24小时,患儿起病多急骤,有恶寒、高热、体温高的不一,轻者38~39度之间,重者高达39~40度以上。同时伴有头痛、全身不适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咽痛患儿,咽峡部充血、水肿症状明显,扁桃体充血肿胀,有的扁桃体或腺窝有点、片状黄色脓性渗出物。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、压痛。
(2)出疹期:于病后1~2天出疹,皮疹大多先见于耳后、颈面部及上胸部,1日内迅速由上向下蔓至全身。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的基础上,广泛分布有均匀、密集、针尖大小的猩红色丘疹,呈鸡皮样,抚摸有细沙样感觉,伴痒感以手按压红色可暂时消退数秒。典型的猩红热患者在颈部、腋窝、肘窝、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,皮疹密集,色深红,间或有出血点,呈横线状,称为"帕氏线"或"帕氏征"。咽部充血、潮红、无明显皮疹,口唇周围苍白,形成"环口苍白圈"。皮疹多在48小时达高峰。此外,病初患儿舌胎厚腻,舌乳头红肿,称为"草莓舌";2~3天后舌胎消退,舌面光滑呈绛红色,舌乳头凸起,称为"杨梅舌"。
(3)恢复期:皮疹于3~5天后颜色转暗,逐渐消退,并按出疹先后顺序脱屑、脱皮。皮疹越多越密,则脱屑越明显,重者手掌、足底处可呈手指、足趾套状脱皮。全身症状及局部炎症渐消退,此期持续一周时间。
轻型:短暂发热或无热,咽峡炎和皮疹等临床表现均较轻微且不典型,病程短,此型临床较多见。但仍有发生变态反应并发症的可能。
中毒型、脓毒型、外科型或产科型临床少见,此处不赘述。
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,出疹后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,可占5%~10%
治疗方法
1.隔离患者
隔离患者至少1周以上,有条件可做咽试子培养,3次培养阴性,可解除隔离。
2.一般治疗
急性期应卧床休息。吃稀软、清淡食物,多喝水。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卫生,预防继发感染,年长儿可用生理盐水漱口。
3.抗生素疗法
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常选药物,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、减少并发症,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。为彻底消除病原菌、减少并发症,疗程至少10天。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。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,疗程7~10日。
4.对症治疗
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,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。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,应积极补充血容量,纠正酸中毒。对并发的中耳炎、鼻窦炎、肾炎、心肌炎等并发症,给予积极治疗。
标签:猩红热
copyright © 2012-2024 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-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