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好评

  • 中评

  • 差评

服务态度
专业水平
回复速度

暂无医生回答,是否关闭本次聊天对话?

儿科其他 儿科其他症状 儿科其他治疗 儿科其他护理 咨询医生 相关疾病: 产科育儿与母婴

疾病百科 > 儿科 > 新生儿科/儿科 > 儿科其他

小儿腹泻反反复复,怎么办?

  患儿大便次数较平常明显增多,便质变稀、甚则如水样,有的可见大便颜色、气味异常,并伴有精神不振、食欲减退、发热呕吐等症状。病情严重者可见小便减少、烦躁不安、皮肤干瘪、眼窝及囟门凹陷、啼哭无泪、口唇樱桃红色、呼吸深长、腹部胀满、四肢逆冷等危重病侯。

儿科.jpg

  中医将小儿腹泻称为泄泻,脾胃受损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。小儿脏腑娇嫩,饮食不知自节,冷暖不知自调,内易为饮食所伤,外易为六淫所伤,极易发生泄泻。

  西医称泄泻为腹泻,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;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。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,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,容易引起流行。

  病因

 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,以感受外邪,内伤饮食,脾胃虚弱为多见。主要病变在脾胃,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,脾主运化水谷精微,若脾胃受病,则饮食入胃,水谷不化,精微不布,清浊不分,合污而下,致成泄泻。

  病机

  1.感受外邪 小儿脏腑娇嫩,肌肤薄弱,冷暖不知自调,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。外感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热邪均可致泻,由于气候的因素,一般冬春多为风寒(湿)致泻,夏秋多暑湿(热)致泻。小儿暴泻以湿热泻最为多见。

  2.内伤饮食 小儿脾常不足,运化力弱,饮食不知自节,若调护失宜,乳哺不当,饮食失节或不洁,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,皆能损伤脾胃,而发生泄泻。

  3.脾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,后天调护失宜,或久病迁延不愈,皆可导致脾胃虚弱,而成脾虚泻。亦有失治误治,迁延不愈,损伤脾胃,而由实证转为虚证泄泻者。

  4.脾肾阳虚 脾虚致泻者,一般先耗脾气,继伤脾阳,日久则脾损及肾,造成脾肾阳虚,而致脾肾阳虚泻。

  诊断要点

  1.大便次数增多,每日超过3-5次,多者达10次以上;呈淡黄色,如蛋花汤样,或黄绿稀溏,或色褐而臭,可有少量粘液;或伴有恶心,呕吐,腹痛,发热,口渴等症。

  2.有乳食不节,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。

  3.重症腹泻及呕吐严重者,可见小便短少,体温升高,烦渴神疲,皮肤干瘪,囟门凹陷,目眶下陷,啼哭无泪等脱水征,以及口唇樱桃红色,呼吸深长,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。

  4.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、红细胞。

  5.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。

  鉴别诊断

  与痢疾鉴别:

  痢疾是大便稀,有粘冻或脓血,便次增多于里急后重,腹痛明显。大便常规检查及大便培养亦不同。

  辨证要点

  1.辨虚实 泄泻病程短,泻下急暴,量多腹痛,多属实证。泄泻日久,泻下缓慢,腹胀喜按,多为虚证。迁延日久难愈,泄泻或急或缓,腹胀痛拒按者,多为虚中夹实。

  2.辨病因 一般大便稀溏夹乳凝块或食物残渣,气味酸臭,或如败卵,多由伤乳伤食所致;大便清稀多泡沫,色淡黄,臭气不甚,多由风寒引起;水样或蛋花汤样便,量多,色黄褐,气秽臭,或见少许粘液,腹痛时作,多是湿热所致;大便稀薄或烂糊,色淡不臭,多食后作泻,是为脾虚所致;大便清稀,完谷不化,色淡无臭,多属脾肾陷虚。

  3.辨轻重 大便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,精神尚好,无呕吐,小便量可,属于轻证;泻下急暴,次频量多,神萎或烦躁,或有呕吐,小便短少,属于重证;若见皮肤干枯,囟门凹陷,啼哭无泪,尿少或无,面色发灰,精神萎靡等,则为泄泻的危重变证。

  治疗原则

  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。

  实证以祛邪为主,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,祛风散寒,清热利湿。

  虚证以扶正为主,分别治以健脾益气,补脾温肾,泄泻变证;分别治以益气养阴、酸甘敛阴、护阴回阳、救逆固脱。

  本病除内服药外,还常使用外治、推拿、针灸等法治疗。

  临床常见

  湿热泻

  证候:大便水样,或如蛋花汤样,泻下急迫,量多次频,气味秽臭,或见少许粘液,腹痛时作,食欲不振,或伴呕恶,神疲乏力,或发热烦闹,口渴,小便短黄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
  中医小儿推拿:清脾胃、清大肠、清小肠、清天河水、揉天枢、顺摩腹、下推七节骨;脾经大肠经挤煞。

  伤食泻

  证候:大便稀溏,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,气味酸臭,或如败卵,脘腹胀满,便前腹痛,泻后痛减,腹痛拒按,嗳气酸馊,或有呕吐,不思乳食,夜卧不安,舌苔厚腻,或微黄。

  中医小儿推拿:补脾、揉板门、清胃、清大肠、揉中脘、腹分阴阳、摩腹、下推七节骨。

  风寒泻

  证候:大便清稀,中多泡沫,臭气不甚,肠鸣腹痛,或伴恶寒发热,鼻流清涕,咳嗽,舌淡,苔薄白。

  中医小儿推拿:补脾、退三关、推六腑、揉一窝风、上推七节骨、揉龟尾、揉足三里。

  脾虚泻

  证候:大便稀溏,色淡不臭,多于食后作泻,时轻时重,面色萎黄,形体消瘦,神疲倦怠,舌淡苔白,脉缓弱。

  中医小儿推拿:补脾、清胃、清补大肠、摩腹、按揉足三里。

  脾肾阳虚泻

  证候:久泻不止,大便清稀,完谷不化,或见脱肛,形寒肢冷,面色光白,精神萎靡,睡时露睛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
  中医小儿推拿:补脾、补肾阳、补大肠、逆摩腹、上推七节骨。

  中医特色疗法

  丁香2g,吴茱萸30g,胡椒30粒,共研细末。每次1-3g,醋调成糊状,敷贴脐部,每日1次。用于风寒泻、脾虚泻。

  鬼针草30g,加水适量。煎沸后倒入盆内,先熏后浸泡双足,每日1-5次,连用3-5日。用于小儿各种泄泻。

  温馨提示:以上治法皆为验方,需证型诊断清楚后使用方有效

  针灸疗法

  针刺法取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枢、脾俞,发热加曲池,呕吐加内关、上脘,腹胀加下脘,伤食加刺四缝,水样便多加水分。实证用泻法,虚证用补法。

  李医师经验:

  虚症可艾灸中脘、神阙、足三里、脾俞、大肠腧等。

  小儿推拿手法要轻柔而快,达到渗透力。

  变证不建议中医各种疗法。

  预防调护

  预防:

  注意饮食卫生,食品应新鲜、清洁,不吃变质食品,不要暴饮暴食;饭前、便后要洗手,餐具要卫生。

  提倡母乳喂养,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,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,注意科学喂养。

  加强户外活动,注意气候变化,及时增减衣服,防止腹部受凉。

  护理:

  适当控制饮食,减轻胃肠负担,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可暂时禁食6-8小时,以后随着病情好转,逐渐增加饮食量;忌食油腻、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。有儿科问题可以咨询热心医生。


标签:儿科

copyright © 2012-2024 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-19

联系我们网站地图

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5号